查看原文
其他

乳腺癌丨曲妥珠单抗的疗效如何?出现不良反应如何应对?

雷蕾、王晓稼 e药安全 2023-01-13

中国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率逐年上升,一方面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另一方面,与慢性感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等危险因素的累加也密切相关。而反观美国,过去25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稳步下降,这主要归因于美国吸烟率的下降和早期筛查及治疗的进步。今天我们分享一个乳腺癌治疗药物。


众所周知,乳腺癌是我国女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到女性的身体健康。随着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深入研究,各类靶向药物应运而生,其中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HER2抑制剂,如曲妥珠单抗(商品名:赫赛汀),已显著改善该亚型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

接下来我们讲讲赫赛汀是一种什么药物?疗效如何?出现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曲妥珠单抗作用原理、疗效

曲妥珠单抗,商品名赫赛汀(Herceptin),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具有高度亲和力,能够通过阻断HER2信号通路而使肿瘤细胞停止生长和诱导凋亡。HER-2过表达或HER2基因扩增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据报道,约15%-30%乳腺癌患者存在HER2蛋白高表达或HER2基因扩增,曲妥珠单抗能够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并延长生存;约6–30%胃癌患者也存在HER2过表达,也能从抗HER2治疗中获益。因此,目前赫赛汀的适应症主要为HER2过表达或HER2基因扩增的乳腺癌或胃癌。该药的单用有效率不高,只有约10-20%,临床上主要与化疗或其它抗HER2靶向药物联用,有效率可达60%以上


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曲妥珠单抗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急性输液反应和心功能障碍,如皮疹、呼吸困难、面唇和喉舌水肿、支气管痉挛、低血压等过敏症状,注射期间可能出现眩晕、恶心、虚弱、气短、头痛、发热和寒颤等输液反应。心功能障碍表现为气促、肺水肿、外周性水肿和心脏扩大等。其他常见不良反应还包括腹泻、关节痛、肌肉疼痛、乏力、失眠等。

曲妥珠单抗治疗相关的心脏毒性是指左心室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高血压、症状性心力衰竭、心肌病、和心源性死亡,也可引起有症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与未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曲妥珠单抗单药或联合用药患者发生有症状性心功能不全的风险升高4~6倍,与蒽环类联用时的发生率最高,一般临床不推荐曲妥珠单抗与具有心脏毒性的蒽环类化疗联用。

此外,除了乳腺癌以外,曲妥珠单抗治疗胃癌的常见不良反应(>10%)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腹泻、乏力、贫血、口腔炎、体重减轻、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血小板减少症、粘膜炎症、鼻咽炎和味觉障碍等。除了疾病进展外,最常导致治疗中断的不良反应为感染、腹泻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出现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如患者出现新发咳嗽或症状加重、发热、声音嘶哑等急性输液反应时,患者及家属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临床上一般给予解热镇痛及抗过敏药、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等进行对症处理。此外,为了减少急性输液反应的发生,我们除了需要注意药物输注时间,即首次用药需要达到90分钟内静脉输注,还可酌情考虑抗过敏药物进行赫赛汀治疗前的预处理。

当患者用药期间或间期出现充血性心衰、左心室功能明显下降、严重的输注反应和肺毒性时,需要考虑中断或停止曲妥珠单抗治疗。

患者在曲妥珠单抗治疗期间尤其需要注意监测心脏功能,当发生任何心脏功能障碍时均要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治疗干预和药物调整。一般认为,当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对治疗前绝对降低 ≥ 16%或者LVEF低于当地医疗机构的该参数正常值范围且相对治疗前绝对降低 ≥10%时,应停止曲妥珠单抗治疗。


本文作者

审核专家

科室介绍

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正式成立于2012年,是我省唯一专注乳腺肿瘤内科治疗的亚专科,开放床位123张,共有医护人员4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人,学科带头人王晓稼,后备学科带头人陈占红、郑亚兵。拥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6人,至今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0余名。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和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侯任主任单位、浙江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有11人在省级以上协会担任委员等职务至少一项,含国家级常委、省级主委、侯任主委和副主委。

科室擅长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整体诊治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是国家卫计委乳腺癌合理用药专家组成员兼乳腺癌区域规范化培训基地,始终以国际较前沿的治疗理念服务于广大患者,近年来,每年收治乳腺癌患者近8000人次,为我省之较。

作为国内重要的临床研究分中心,科室参与国内外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50余项,覆盖所有近年来在我国上市和将上市的抗乳腺癌新药,包括帕妥珠单抗、T-DM1、CDK4/6抑制剂和吡咯替尼等,临床研究数量与质量居国内前列。开展自发临床研究10余项,侧重于解决临床实践中的难点,并以“精准医疗”为导向,多层次开展基于二代测序的乳腺癌精准诊治,包括复发监测、敏感筛查和耐药预测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我科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共4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0余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1部。研究成果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二、三等奖。

科室已连续10年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乳腺癌内科治疗新进展”,建立了杭州湘湖国际乳腺癌峰会(HXIBCS)、杭州湘湖乳腺癌中青年论坛和浙江省晚期乳腺癌协作组,参与浙江省“青茹有约”乳腺癌专家沙龙。创办了浙江省乳腺癌“康俪沙龙”患者俱乐部、“QQ患教交流群”以及FM95“粉红星期六”科普频道等医患交流平台。

学科带头人王晓稼主任参与了《CSCO乳腺癌指南》、《中国晚期乳腺癌(ABC)共识》、《HER-2阳性乳腺癌共识》、《乳腺癌骨转移共识》、《乳腺癌血脂管理共识》和《乳腺癌骨保护共识》等多部国内指南与共识的制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